2023服務貿易行業報告 服務貿易行業現狀與發展前瞻
時間:2023-02-06 10:40 閱讀:857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近年來,全球服務貿易增速持續高于貨物貿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當前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重超過了20%,正在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與此同時,我國服務貿易加速發展,正逐步從服務貿易大國向服務貿易強國轉變,服務貿易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和建設成為貿易強國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
服務貿易是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內或進入他國境內向外國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務的貿易行為。主要方式有: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其中,服務包括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
服務貿易行業發展現狀
1、我國服務貿易規模穩步擴大
隨著服務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我國服務貿易規模穩步擴大。近十年來,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49倍,進口服務累計超過4萬億美元,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強化,穩居世界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地位。2021年,我國服務貿易總規模達到8335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接近28%,保持在世界第二位,遠超絕大多數發達經濟體;服務貿易逆差較2015年縮小將近78%。服務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離不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的積極有序推進。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開展兩年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各試點地區堅持創新引領,探索開展先行先試,取得積極成效,試點總體方案提出的122項具體舉措落地率超過90%。
2、服務貿易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隨著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服務貿易行業結構也不斷優化,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的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成為發展的新動能,服務貿易附加值不斷提升。比如,在建設國家文化和中醫藥特色服務出口基地、進一步設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更新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等政策扶持下,我國運輸、工程建筑等傳統優勢服務貿易保持穩步增長,金融、文化娛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其他商業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從而形成“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提升、傳統領域服務貿易優勢強化穩固”雙贏的局面。
2021年,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規模達到2.3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4%。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規模接近1.3萬億元,約占服務出口總額的49%。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進口規模接近1.1萬億元,約占服務進口總額的38%,金融服務和保險服務領域增速達到57.5%和21.5%。
3、數字技術和服務貿易發展息息相關
隨著數字技術廣泛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我國服務貿易數字化轉型趨勢愈加顯著,大大提高了服務的可貿易性。近些年,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不斷滲透融合到服務貿易全鏈條的不同環節,催生出服務貿易領域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動傳統國際服務貿易的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國際服務貿易的開展。
“十三五”以來,我國數字服務貿易規模呈現不斷上升態勢,占服務貿易的比重明顯提高。2015—2020年,我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規模從1794億美元上升至2940億美元,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從31%增長到39%,其中,數字服務出口規模占比長期高于40%,2020年超過50%。
服務貿易行業發展預估
自WTO成立以來,服務貿易首次被納入多邊體制就產生了前所有的活力。同時,服務貿易又再次在各種區域貿易安排中被加以重視。迄今為止,全球共有193個服務貿易領域的RTA被通知到世界貿易組織。在我國與26個國家簽訂的19個自貿協定(FTA)中,服務貿易同樣成為協定的重要內容。借助GATS和這些FTA,我國服務業企業得以在全球市場和FTA伙伴國市場中獲得更多的市場發展空間。
世界貿易組織預計,到2030年,數字技術將促進全球貿易量每年增長1.8到2個百分點。2020年,全球47個國家的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到32.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其中,中國數字經濟同比增長9.6%,增速位居全球第一。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會大幅降低我國服務貿易成本從而增加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展望未來,2023年,中國將進一步支持以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為主力的新興服務貿易發展,穩步提升其在服務貿易中的占比,為貿易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將積極支持和鼓勵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強政策引導,使其在合法、有序、安全的前提下做大做強,培育中國服務出口新動能,打造中國服務新名片。

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