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界不斷推陳出新,通過多種方式拉近與公眾的距離
時間:2021-06-01 16:40 閱讀:1299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近年來為順應時代發展,文博界不斷推陳出新,通過多種方式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博物館和文物不再是高高在上,被動等待“有緣人”揭開其面紗,而是選擇主動出擊展現自身魅力,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體會文物的深厚內涵。
“戴上眼鏡就能看到簋從展示柜飛出來。” 在近日開展的首都博物館“萬年永寶”展覽上,觀眾在幾件“特殊”的文物前排起了長隊,體驗AR技術,通過掃描文物前方二維碼,參觀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觀看文物的動態展示及復原過程。
“文物出土時大多是‘塵滿面,鬢如霜’,文保工作者的職責就是要讓文物以體面的姿態呈現在展柜里,讓觀眾透過歲月感到文物的美。此次展覽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同時讓大家看到文物是怎樣活起來的。”“萬年永寶”策展人、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周旸說。
文物“活起來”了
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近日舉辦的“博物館的未來:新征程 新作為”主題論壇上表示,我國博物館已經走過百余年歷史,“十三五”時期,備案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可以說每兩天就有一家博物館誕生,總量已經躍居全球前五位,高品質的博物館數量實現快速增長。
據了解,2019年,我國博物館參觀達12.3億人次,增長率75%,這個數字是以2019年的峰值為依據,未成年人參觀博物館的人次達到2.9億人次,“到博物館去”成為新風尚。
為賦予文物生命力,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進行創新性嘗試,讓文物“活”起來。在“萬年永寶”展廳里,有用漢代復原織機以古老手法織“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的老藝人,有可以觸摸感受的“出土絲綢”,有一掃就能從壁畫里“出來”跳胡旋舞的小人兒。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館藏文物從靜態展示走向動態呈現。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清明上河圖》4D球幕影像在國家博物館上演,流水潺潺聲、市集嘈雜聲、樂聲不絕于耳,文物、科技、藝術在立體空間中的結合,讓觀眾仿佛一瞬間回到畫里的年代。通過應用三維數字化采集和AR技術,故宮、首都博物館、三星堆等紛紛開設線上3D展廳,立體化展示文物動態全貌,引來大量觀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齊東方認為,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大眾對博物館的傳統看法。鄭州舞蹈劇院編導、《唐宮夜宴》主創之一陳琳則表示:“厚重的歷史文化不應該僅陳列在博物館里,如何用多元的藝術手法加工并傳揚下去是文藝工作者應該思考的。”
應用河圖技術,在敦煌博物館,游客可以在手機上體驗虛擬數字內容與莫高窟實景的融合,看到《九色鹿王本生》圖中的鹿從臺階上款款走來、飛天從空中緩緩飄落、大佛閃著金光等,既有沉浸式和交互式體驗,又可清晰地欣賞到精美的、動態的石窟壁畫彩塑藝術。
當然,讓文物“活”起來不僅僅體現為新技術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在于對文物內涵的挖掘和文物故事的講述,博物館IP成為文博界創新玩法。今年河南春晚的火爆節目《唐宮夜宴》,不僅用可愛的形象高度還原了隋代樂舞俑的造型,同時還在舞蹈中加入故事元素,“唐宮小姐姐”們互相嬉戲打鬧、嗔怒搞怪,賦予文物十足的活力。
尋求“云”出圈
網絡技術發展為博物館帶來新契機,去年受疫情影響,博物館臨時閉館,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0年世界博物館報告,2020年期間博物館平均閉館155天,大約15%的博物館將永久性關閉,中國博物館的平均閉館時間是30天,為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國內多家博物館探索云展覽、云直播,尋求“云”出圈。
去年2月,由敦煌研究院、人民日報新媒體、騰訊聯合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線之初就在網絡上掀起一波熱潮,上線10日內,小程序總訪問量已經超過500萬。
“在手機上輕輕滑動,就能體驗敦煌莫高窟的全景漫游,360度領略敦煌文化魅力,讓我們這些因為山高水長而不能實地去參觀人,也有機會感受莫高窟文化熏陶。”一位體驗過“云游敦煌”小程序的用戶說。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云逛博物館”開始流行。黃河沿線9個省份博物館開展的“云探國寶”在線直播,掀起一陣不小的波瀾。講解員在空無一人的博物館中對著鏡頭介紹,屏幕前的觀眾被“玉柄鐵劍”“舞蹈紋彩陶盆”“鎏金銅牛”等深深吸引,讓網友直呼大飽眼福。
據統計,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博物館推出2000余個線上展覽,吸引超過50億人次瀏覽。疫情防控閉館期間,首都博物館融媒體平臺在線上同時創造話題,以視頻講座和現場直播方式提供服務,共發布17個視頻,觀看量達到54萬人次,17場直播觀看量達到564萬人次。2020年因疫情防控需要,調整服務功能以后,微信用戶數量激增,較2019年底增長45%。
“博物館+”讓服務更廣泛
博物館難道只是文物儲藏地,如何讓博物館擺脫傳統的“展館+藏品”慣性思維,發揮更廣泛的文化服務功能,也是近年來各博物館不斷探索的主題。
齊東方認為,博物館已經不僅僅是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其實還可以創造需求,要打破行業分類、實現文體旅商的一種融合,策劃出一些能給人帶來美好和健康生活的創意活動。
近年來,蘇州博物館在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游、設計等跨界融合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據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介紹,為拓展服務對象和舞臺,該館簽約全國大型連鎖酒店、連鎖書店等,合作推出主題酒店、主題書店,同時推出社區博物館,打破傳統博物館藏模式,把社區不同的地域空間進行規劃和利用,讓博物館也能夠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發揮更大作用。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面向青少年群體,建立特色學習平臺。首都博物館面向少年兒童打造“讀城·悅空間”;三星堆博物館以“三星堆玩國”為主題,依托三星堆博物館的文化資源,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蘇州博物館推出再造云課堂等。
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博物館之夜”活動上,少年兒童手捧讀本,飽含深情地朗讀著屬于一座城市的故事,在清脆洪亮的閱讀聲中,他們認識了北京的城池、了解到四合院、解讀了城市中軸線,從宏觀到微觀,從歷史到現代,細致地品味著與這座城市有關的歷史文化。(記者 陶穩)

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
- 上一篇:大數據能為鄉村振興做什么
- 下一篇:北京消費季6月將發百億消費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