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個人主義”對品牌的意義時,我們在討論什么
時間:2021-05-12 15:01 閱讀:1170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當代語境中的“個人主義”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消費習慣以及消費主張的轉型與升級,同時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世代)關于“自我”的概念不斷強化——他們希望能夠與眾不同,在家庭和社交圈等傳統社會群體中,體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
從“合群”到“個人”,這種自我意識轉變是當代中國最強大和最具影響的推動力之一。
人們對職業道路和人生理想的選擇逐漸顯現出了對于表現“自我”獨特性的強烈需求。它在當代中國的再次興起形成了一股更強大的推動力,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未來趨勢。
“追求自我”在近代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末期;此前,強調個性被認為是一個有悖于集體主義主流意識的價值觀。
直到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逐漸成為大眾注意力的焦點,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應地得到改善與提高,與此同時,外來商品不斷出現在中國市場上;在這個時期,經濟與消費的發展與轉型,催生了“個人主義”的初級階段:通過消費來進行外在的炫耀,從而實現自己與他人經濟與消費水平的區分。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隨著中國與世界市場之間的關系愈加緊密,文化與商品的多樣性使得人們有了更多樣的選擇。
不同于從前僅僅為了滿足功能需求的消費行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逐漸趨向于為樹立獨特品味和表達個性而買單。
此外,中產階級群體的出現與壯大,及其經濟與知識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致化消費的追求不斷增多,都使得“個人主義”有了更加成熟的表現形式。
人們追求不同于他人的表達方式,并且將自己對于生活意義的理解和追求加入到自己的表達之中,以此構建出自我獨特而真實的身份特性。這種自我塑造的需要時常以挑戰傳統價值觀所定義的身份、外在和審美的形式出現。
這種獨特性的需求使得人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逐漸轉變為一種更加精練與成熟的個性和行為表達。
物質主義最終被更加追求精神性的內在價值觀所取代,消費者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與消費方式。
因此,我們看到了更多富有創造力的思維,以及社會對于個體表達的鼓勵,例如亞文化、獨特的著裝風格、創新意識、自由的意見表達以及女權主義的興起。
這樣的觀念在年輕世代中表現得尤為明確,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意識,獨特的審美風格和創意,也使得他們成為了藝術及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此外,“個人主義”的觀念使人們不僅希望將自己與他人有所區分,同時也希望他們所扮演的多種社會角色在不同的場景下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從傳統而單一的社會角色中掙脫出來。
被傳統價值、家庭觀念、現代發展、個人追求等方面分裂的現代生活場景造就了個人角色的多面性。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希望在被動賦予的(例如傳統價值、家庭觀念)和主動追求的(例如個人喜好、現代思想意識)身份、角色之間尋求平衡。
與此同時,在文化層面,他們也在中國的傳統和文化遺產,與當代的全球文化表達之間找到平衡,以一個更加全球化的視角定義自己的當代中國身份。

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