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調研公司:2020年中國精品超市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時間:2020-12-23 14:25 閱讀:1382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1、中國新零售下精品超市市場規模破千億
精品超市是新零售概念下對傳統綜合零售超市的升級,精品超市和傳統綜合超市及大賣場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購物需求,成為零售業中互補的業態。在零售業興起時,綜合超市和大賣場滿足了中國居民追求商品高性價比的需求,在過去20年取得了快速發展。
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理念的提升,精品超市逐漸成為滿足中國居民追求購物品質需求的有效線下解決方案。
自1995年精品超市婕妮璐在北京開業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和中國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本土和外資的零售商均開始在國內試水精品超市,但在2016年以前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馬云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從此精品超市找到了發展載體,并開始線上線下融合的大發展,互聯網巨頭陸續入局精品超市。
受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精品超市公司持續開拓新門店等因素影響,中國精品超市規模不斷增長。2015-2019年中國精品超市市場規模由531億元增長至1023億元,除2016年由于行業進入調整期門店數量減少導致市場規模下跌外,其他年份市場規模均保持了超過25%的增長速度。
2、中國精品超市馬太效應明顯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年度調查,超市百強企業規模差異較大。華潤萬家以951億元排在首位;銷售額超過百億元的企業有21家,銷售額低于50億元的企業有63家。前十位百強企業銷售額達到5809億元,占百強總銷售的59.3%,具較明顯的行業集中度。
中國超市百強Top10基本都布局了精品超市領域,說明各大連鎖超市均已將精品超市列入戰略規劃,未來精品超市的競爭只會愈發激烈。
中國精品超市行業仍處于發展階段,相比大賣場、便利店、專營店等其他零售連鎖業態,精品超市行業呈現出行業企業門店數量整體較少、處于培育期的門店數量占比高、中小精品超市品牌定位不夠高端的特點。
中國精品超市品牌超過50個.但多數精品超市品牌門店不超過5家,且為區域性品牌。擁有多個品牌的精品超市連鎖企業有華潤萬家、屈臣氏、百佳超市等企業,擁有單品牌但門店數量較多的企業有綠地商貿、銀秦百貨等企業。
根據精品超市企業總銷售額、門店數量、覆蓋城市數量、門店進口及高端產品比例、在營業門店累積經營時間等維度。中國精品超市行業企業排名前十名企業如下:
目前,中國主要的精品超市品牌有Ole、G-super、Bravo YH、Blt、BHG等,在各方資本和資源的加持下,國內精品超市進入“肉搏戰”,華潤超市作為連鎖超市百強榜首和精品超市龍頭老大,未來行業馬條效應將被繼續放大。
早在2017年,BHG和城市超市作為當時精品超市的重要參與者,前后完成“賣身”。2020年8月中旬,華潤集團旗下投資部門華潤資本計劃牽頭收購高端連鎖超市運營商 City Super 集團 65% 的股權,收購價近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20.9 億元)。收購后,華潤資本將持有City Super集團45%的股權。
3、消費升級促進精品超市發展
在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中國居民消費分層也趨勢愈發明顯。67%的消費者表示去精品超市的購物頻率是每半年一次,34%消費者的購物頻率則是每月一次,18%則是每周一次。同時87%的消費者表示精品超市的地址比精品超市的品牌更重要。
零售業健康發展和收入增長是精品超市行業發展的基礎,中產階級和新富群體是精品超市行業主要的目標群體。傳統理念下,精品超市的主要客戶通常擁有較豐厚的財富積累或持續穩定的高額收入,隨著中國富裕階層數量的不斷擴充,以及購房、教育等社會問題壓縮了以工資收入為主要來源群體的消費意愿,當前的精品超市的目標客戶正逐漸演變為可支配財富較高和消費理念超前的人群。
受COVID-19疫情影響,中國居民在2020年上半年至商場購物的頻次降低,導致精品超市日常客流量減少,線下收入縮減。線上收入方面,由于精品超市和盒馬鮮生等新零售業態的布局地區具有較高的重疊性,但相比盒馬鮮生等新零售業態的線上競爭力較弱,導致線上流量增加量有限,難以帶動市場規模增長。
隨著行業競爭的白熱化,前瞻初步估算中國精品超市或有可能在2021年前后進入行業階段性調整階段,坪效較低的門店將被吸收吞并。
未來5年,受渠道下沉和跨境電商影響,精品超市行業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長率將有所降低。前瞻初步估算2020-2025年我國精品超市的市場規模將保守以15%的平均復合增速發展,到2025年超過2300億元。

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