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行業市場調查:未來電商平臺將下沉到三五線城市
時間:2019-11-05 10:56 閱讀:1251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1、中國跨境進口電商發展歷程分析
中國的進口跨境電商發展起源于2005年,彼時中國代購產業開始起步,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和工作人員人工代購進口產品,這是進口跨境電商最初原型,這一時期可以稱為進口跨境電商1.0時代。
2007年,開始進入海淘時代,也就是進口跨境電商2.0時代,這一時期形成了常規的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跨境網購用戶的消費渠道逐漸從海淘代購轉向進口跨境電商平臺(如網易考拉,天貓國際等)。2014年是進口跨境電商爆發的一年,流程繁瑣的海淘催生了進口跨境電商的出現。2015年,隨著政策變更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口跨境電商加速發展,跨境購物開始走向規范化,進口跨境電商進入3.0時代。2019年,中國電商法正式實施,進口跨境電商迎來合規化發展階段,行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為了加速進口跨境電商的發展與變革,政府對跨境電商的政策進行不斷地調整與制定,讓跨境電商在更舒適的政策環境下自由發展,同時又不失規范化,有序進行,讓國民與國際接軌。隨著跨境進口電商平臺的涌現,資本不斷在跨境電商領域進行投資,跨境電商市場一片火熱。2015年由于進口稅收政策的規范以及部分進口商品關稅的降低,進口跨境電商呈爆發式增長,這一點從行業融資規模上可見一斑。由于國家政策以及資本的加持,進口跨境電商發展迅速,市場調查結果,2018年中國跨境進口電商交易規模約為19000億元。未來中國進口跨境電商市場的交易額會連續以增長的趨勢向前發展,并將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進口跨境電商在激烈競爭中不斷提升用戶體驗,不斷擴展平臺商品種類、完善售后服務;另一方面,物流速度不斷提高,跨境網購的購物周期大大縮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海淘購物。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國經常進行跨境網購的用戶達8850萬人,同比增長34%。用戶基數日趨龐大,增長率將會逐漸降低然后區域緩和。
2、市場消費主力群體逐漸過渡到80、90后群體
2018年我國跨境網購用戶集中在25-35周歲的青年群體, 這一群體占56.3%,該年齡段的跨境網購消費者學歷高、工作收入穩定,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他們的消費能力強、需求大,是跨境網購用戶的“主力軍”。這一年齡段的女性大多已結婚生子,大多數媽媽以及準媽媽愿意在進口跨境電商平臺購買高質量的海外母嬰產品。
3、日本是我國跨境電商進口大國,化妝品最受追捧
商務大數據市場調查監測顯示,2019年上半年主要跨境電商平臺零售進口額同比增長超過20%。從原產地看,自日本、美國、韓國進口額排名前三,占比分別為19.1%、13.9%和10.7%。從品類看,化妝品、糧油食品和日用品進口額排名前三,占比分別為34.8%、24.7%和9.6%。
4、行業寡頭化凸顯
我國跨境電商市場參與者眾多、經營模式多樣,主體各具優勢。具有代表性的是網易考拉的綜合自營模式、天貓國際的平臺招商模式以及全球購的C2C代購模式。
隨著行業“馬太效應”加劇,一些中小平臺逐漸被淘汰出市場。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進口跨境電商平臺可以劃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頭部平臺”,在進口跨境電商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寡頭效應”初步顯現,依次為:網易考拉、海囤全球、天貓國際,具有規模大、營收高,人氣旺、口碑好,實力強、現金流充沛,流量大、品牌多等特征。第二梯隊為“準一線平臺”,包括洋碼頭、唯品國際、小紅書、聚美極速免稅店。第三梯隊為“二線平臺”,包括蜜芽、貝貝、寶寶樹、寶貝格子等平臺,大多是母嬰類產品平臺。
具體來看,2019年上半年以27.7%的市場份額位居國內跨境進口市場首位,連續第四年穩居市場份額第一。天貓國際和海囤全球分別以25.1%和13.3%的市場份額位列其后。2015年初上線的網易考拉表現可謂優秀,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便拿下跨境電商行業最大市場份額,打贏跨境領域的閃電戰。
2019年9月6日,網易與阿里共同宣布,阿里以20億美元收購網易考拉,這意味著,合并之后阿里系將占據過半市場。未來中小電商的日子會更加艱難。
5、中國進口跨境電商發展趨勢分析
趨勢一:融資市場回暖。重獲資本關注在經歷了幾個季度資本市場的冷遇以后,跨境電商領域在2018年二季度以來得到了較多的融資,多個跨境電商平臺成功獲投。2019年1-9月共發生投資事件7起,其中,KK館和海豚家分別獲投4億元和1億美元。
趨勢二:向線下拓展。2018年以來,進口跨境電商紛紛在線下開實體店,網易考拉首家線下實體店“海淘爆品店”在杭州開業,并接連在寧波、鄭州等地紛紛“落地開花”,搶占新零售、新消費風口下的“頭口水”。天貓國際線下店也在杭州營業。
趨勢三:下沉三五線城市。進口跨境電商的用戶目前大部分在一二線城市,在農村消費升級和新零售的大背景下,電商平臺未來將逐步下沉到三五線城市。

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